点击此处阅读以往各期期刊。

稳泰建导

NO.2006-4          

【编辑手记】超越彼得圣吉(Beyond Peter Senge)

6月份,胡继旋博士应邀在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做了题为“学习型组织推广运动新阶段的新解决方案:对‘学习’的再学习和对‘组织’的再组织”的专题讲座,并与张声雄老师等一起就该主题进行了讨论。在讲座中,胡博士介绍了彼得圣吉所属的学派在欧美事理学主流中的位置, 充分肯定了彼得圣吉本人将系统动力学理论普及化的工作,但同时也指出了系统动力学思想体系的认识论缺陷。胡博士非常形象地把“系统思考”方法的六个层次按照观察者的目的及认知能力比喻为一幢大楼的六个楼层,而彼得圣吉则处于三楼的位置。在这一楼层上,观察者与系统还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但在真实世界中,观察者与系统往往是互动的。所以,“传统型”学习型组织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

在座谈中,胡博士着重介绍了建导技术,从理论层面及实践运用层面剖析了建导在实践学习型组织过程中的作用,即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优化组织结构、培训工作细节的操作方法。建导方法落实到日常工作层面就具体化为话怎么说(沟通)、会怎么开(共识)、事怎么做(持续改善 与行动策划)和路怎么找(战略规划)这样一些天天会用到的工作方法,其效果是使组织减少内耗、提高群体激活力、同步协作力与目标制导力,由此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除了介绍彼得圣吉外,胡博士还介绍了Stafford Beer, Gordon Pask, Russel Ackoff和英国软系统学派在系统思维领域的主要贡献。

明德所的张老师及其同事们对胡博士的这次介绍讲座评价颇高,认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而建导技能可以帮助学习型组织的活动更为深入。

各位朋友如果有兴趣了解本次讲座的详细内容,请email至editor@wintopgroup.com索取资料。

回目录

【点滴篇】中国文化、学习型组织、行动学习与建导

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为中国人定义了小范围内的人际关系,但对于三纲五常之外的“陌生人”应是何种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指导意见,由此导致了大范围社会中人际互动的无规则。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是日常生活行为的最低底线标准,而是理想标准、榜样标准、治疗性标准。 南怀瑾老师曾尖锐地指出,孔子制定出仁义礼智信来教化民众,恰恰是因为这个民族天性中缺乏这些元素。西方的普遍深入人心的契约思想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人际交往中的契约的严肃性及其养成生活行为的的诚信习惯也与中国的“三十六计”式的谋略文化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文化中的负面特性就产生了一些文化病毒,其中很显著的有两个。其一,是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表现在1)外人不是人,甚至是敌人;2)认识的人则是文人相轻,武人相斗,目的是要比高下、排座次,犹如动物界争夺地盘与异性;3)排过座次之后,因为缺乏达成共识的有效方法,所以常常要搞路线斗争,甚至政变(即vision形成的非共识性)。第二,是“面子”。面子导致了不能有一说一,导致口是心非成为行为习惯,并演化出口蜜腹剑的谋略文化。

所谓学习型组织,其真正内涵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开诚布公、宽容基础上所形成的组织整体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状态,其基础是组织中的互动、沟通模式高度有效,内耗被消除到最低程度。

当一个社会中尊重荡然无存,当然只剩下内耗、内斗。无尊重导致了无信任,从而无信息公开,其实质是没有沟通,也就不可能产生共识,其结果是没有执行力、合作力和创新力,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推广就成了天方夜谭,或是成了被少数人利用的工具。甚至有人以为“因为我们的书记常常读书,所以我们已经是学习型组织了。”

最近传入国内的“行动学习”则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具体形式。行动学习的创始人瑞文斯教授认为,学习 = 成形的知识 + 共同思考富有洞察力的问题。无论是培训还是学习,如果没有产生行为表现上的转变,那么个人的能力就没有得到拓展,组织的效率也就不能得到提升。而行动学习正是使个人通过共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学习,从各自的经历中不断反思而共同提高, 其结果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能力,而且最终更为有效地解决组织所面临的真正问题。行动学习的核心在于分享与反思。 故此,行动学习需要有组织领导的充分授权,需要有外部中立的建导师(facilitator),各行动小组在建导师的帮助下,带着学习的心态,以小组行动来解决组织中实际的问题,从行动中学习。在行动学习中,建导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建导师所掌握的建导技能,就是在帮助群体产生群体的成果。在行动学习中,建导师需要时刻关注小组的分享反思,必要时进行对话的干预,让会话不离中心,使会话卓有成效。群体的沟通技能只是建导技能的基础,建导技能还包括群体共识、群体行动计划、及群体的战略规划等等的方法与工具。建导师的责任就是帮助群体在有限的时间内出有效的成果。 一个组织,在没有自己的建导师以前,要保证行动学习的成功,一定要请外部的一位中立的建导师来建导整个过程。而一个组织中的成员,如果受过建导技能的培训,就可以自己设计、建导组织中的行动学习过程了,而且参与行动计划及接受建导培训的人数越多,组织的语言标准就会趋于统一,行动学习的过程就会更顺利,也会更有成效。

稳泰 胡继旋

回目录 

【他山石】如何玩团队游戏?

从来只有管理层才相信,或者假装相信,团队建设活动能够增强团队凝聚力。至于需要被“建设”的众多员工们,只会认为那不过是劳民伤财的一种掩耳盗铃的游戏,尤其是当“团队建设”需要住在蚊叮虫咬的山沟沟里、需要在摄氏36度的烈日下翻山越岭的时候。

还真有专业的户外拓展公司主营此类魔鬼营训,专门为大型公司提供折磨员工的创意。比如“信任背摔”,要求员工站在一米多高的平台上,身体向后垂直倒下,下边有同伴对面站立,伸手接住。据说一方摔了而另一方成功接住之后,同事之间的信任度会大大增强,而凝聚力当然也就水涨船高了。不知道那些死活不敢摔下去的或者接人没接到的是否应该被当场辞退呢?

团队建设过后的团队凝聚力是否真的增强了,目前我还没找到例证,但为了抵抗团队建设而增强凝聚力的,却有一起鲜活的案例。故事发生在一家咨询公司,在公司宣布将利用周末的两天时间去无锡某拓展营地进行团队建设之后,这个未经公众讨论而由公司管理层单方宣布的决定,激起大部分员工的反感。终于,有一两个不畏权贵的大胆王给公司群发了一封邮件,意思是不希望公司的团队建设侵占个人的休息时间。受这两封信的感染,反对的邮件一封接一封涌入公司各员工的信箱,当然也涌进了想出侵吞周末时间团队建设这个妙主意的人的信箱。再大的主儿都有欺软怕硬的一面。最后的结果是,管理层闭门开会一上午,讨论出“周末照常休息,将团队建设的时间改为周四下午和周五全天”的决策。至此,反团队建设的团队建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之后的许多天内,大家见到对方都格外亲切。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民主投票都能催生一个成功的团队建设。以前我们部门想用一笔团队建设费搞一次腐败游,住超五星酒店,去海滩晒太阳之类的那种,但讨论了一年多最终还是没有成行,因为始终定不下目的地。泰国?有的人去过了,觉得再去一次是浪费。三亚?没劲。马来西亚?有的人没兴趣。夏威夷?预算不够,需要各自再掏点钱,又有人不愿意。最后一直讨论到这笔预算过了有效期为止。在获知预算过期的那一天,团队突然史无前例地凝聚了起来,大家众口一词地讨伐公司财务部门:因为太忙而没空去团队建设,难道就要接受团队建设预算过期的惩罚吗?财务部在这种超强的凝聚力面前缴械投降,将预算延期3个月,然而目的地始终还是定不下来。最后抓阄抓了一个地方,以一部分人大喊“没劲”为伴奏地建设了一次。

email 经授权转载自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作者:谁谁谁

回目录

【方法篇】战略论坛(Strategic Forum)
        ——18种组织变革的工具之三

目的/结果 建立大家对组织/社区究竟应该怎样工作的共同理解,并据此来回答“我们的战略是否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这样的问题
参与人数 *.2-50人
*.平均人数:15-20人
参与对象 相关群体的成员
时间长度 准备时间:3个月
会议时间:1天
完成整个变革:视情况而定
何时适用 *.无论是在论坛前,还是论坛中,甚至是其后,战略被制定
*.必须对变革实施产生共享的理解
*.群体在各种问题上和解决方案上常常是两极分化的,对立的
何时不适用 需要紧急行动的情况,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对问题和解决方法形成集体图景
对文化假设的影响 *.发掘企业/社区因该怎样运作的文化设想
*.对一般的战略和政策提出挑战
*.让利益相关者看到并感觉到其他人的精神模式
方法的成形时间 1987年
创建人 Barry Richmond

回目录

【方法篇】未来探索(Future Search)
        ——18种组织变革的工具之四

目的/结果 为组织或社区设计得到共同认可的未来,并制定可自我管理的计划以实现这个未来
参与人数 *.64人最合适
*.一般60-80人
*.可以通过平行会议或系列会议来增加参与的人数
参与对象 广大的跨部门的利益相关者:
1.组织:多层次,多功能
2.社区:所有相关的部门
时间长度 准备时间:3-6个月
会议时间:2 又1/2天(18小时,下午+整天+上午)
整个变革:视情况而定
何时适用 *.想要有共享的愿景时
*.需要行动计划
*.其他努力失效时
*.新领导就位时
*.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如市场变化、技术)
*.凡对方需要开会,他们没有好的论坛
*.时间不够用时
何时不适用 *.领导很犹豫
*.成功的条件还不具备
*.除了你没人想要
*.强行让人参与计划好的会议
*.会议议程是事先预想的
*.大家没有规划的时间
*.除你之外每个人都想要,但你是说了算的人
对文化假设的影响 *.发现并且使用共同的议程和共享主意
*.体验在共同原则上所做出的自动承诺的力量
*.体验共享的两道和自我管理
*.在行动之前画出“整头大象”
*.学会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差异性
方法的成形时间 1982年
创建人 Marvin Weisbord and Sandra Janoff

回目录 

【英语之角】 The Changing Workplace

The Changing Style of Managementn

Management, like everything else, is experiencing major changes today. In the past, organizations usually looked like a triangle or pyramid, with a boss or authority figure at the top and rows of lower level officials underneath. The person at the top made the decisions and gave orders to those below. Middle managers in turn passed these on to their subordinates and saw that the directives were carried out.

This system of management worked well for centuries. It built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ruled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directed family life and created our major industries. Only in our lifetime has it clearly broken down. Today, it has already changed dramatically and continues to do so. The "top down" approach of the old pyramid system is rapidly being replaced by new forms of managing and leading others.

Telling and Asking

It used to be that a manager could decide things and simply tell others what to do. Today, this doesn't work well in business, any more than it does in political life, education or families. People want to share in decisions, if they are going to give them their full support. This new reality in our world is bringing about a dramatic change in the manager's style of decision-making.

The manager's role today is shifting from one of telling to one of asking. Asking for others' data, ideas, concerns and hopes, as well as their best judgments, is necessary in this Information Age if we want full support for corporate decisions. Today's manager still has the final workd on major decisions, but we are learning the importance of involving others in the process by which these decisions are made.

email Gordon Harper;     美国ICA资深建导师

回目录

 

  建导管理丛书 ----- 主编:胡继旋 译者: 文 君

      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社会进步的基本单元都是企业。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健康生存与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暴利时代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到微利时代开始注重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功修炼,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真正重视管理了。     >>更多

回目录 

编辑发行:
地址:
邮编:
电话:
本期责编:
文章来源:
稳泰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湖滨路222号企业天地一号15楼
200021
(021) 6122 1322 (搬迁中,8月15号以后生效)
文 君
Gordon Harper
胡继旋
谁谁谁

如果您从这份期刊中有所收益的话,请与您周围的朋友与同事分享。
点击此处订阅/退订邮件:  China Facilitation Newsletter
email 建导培训信息/建导专业咨询, 请点击此处联系稳泰(WINTOP)
点击此处阅读以往各期期刊。
email 对本刊物有任何建议,或是和大家分享您的心得与体会, 请点击此处发送邮件

编辑发行:
地址:
邮编:
电话:
稳泰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湖滨路222号企业天地一号15楼
200021
(021) 6122 1322

Copyright Wintop Consulting Group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